logo
心理学
学习心理学 就来勤思心理网

全科全程辅导 + 协议通关

电话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勤思心理学网 > 心理疾病 >

品行障碍的症状及治疗

时间:2012-11-24 10:21:25 | 来源:勤思心理咨询师教研室 | 点击数:

  BFS是一个广泛的行为系统,其功能是促进行为主动适应环境。它在中脑多巴胺系统内整合,由犒赏和厌恶刺激来激活。

  BIS是通过“比较”和“抑制”行使作用,比较现实环境和所期望的行为。当不适当行为出现时则抑制BFS,它由中隔海马系统内的去甲肾上腺素和5-HT共同完成。

  正常情况下,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HT 3种递质系统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以保持适当行为得以发展,参见表1。

  BFS/BIS,即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加5-HT的相对强度影响着个体某一时点的行为,BIS较强时表现为注意力集中和对环境的良好辨别能力。相反,BFS相对较强时,自我控制能力差,过多依赖外部环境来维持适当行为。任何一种递质功能高或低,都可以打破这种平衡,继之出现递质失调或失衡的行为,见表2。

  2.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因素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强调少年品行障碍及其严重类型最多见于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近年虽有不同争论,但不少学者,例如Braithcoaite(1981)就确认少年犯罪与低社会经济地位有相关性,但是可能不像既往所设想的那样密切。近10、20年以来日本和中国的研究都说明这类少年的父母亲职业明显以工人,农民占相对多数,West(1983)指出这类少年家庭特点属于贫困和低文化家庭。几十年来反复研究,并经不同学科,不同民族、社会文化的反复验证,证明了家庭环境因素是少年品行障碍及其严重类型的成因中最为重要的关键性的原因。这已被举世学者所公认。

  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生理-心理成熟和社会化不断完善化的重要阶段,是一个逐渐发展到成熟的中间过渡时期,存在错综复杂的多层面的不成熟因素和成熟因素的相互交错,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家庭是影响儿童、少年最重要的力量,家庭最主要职能之一在于养育、管教子女,教育子女逐步导向完善的社会化,学龄和青春期是接受社会化较好的一个时期,这一阶段为孩子的社会化初步奠定基础,世界观逐步形成。社会角色的塑造和形成大多扎根于儿童、少年期。在双亲帮助、培育下孩子通过社会学习一步步接受了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并把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模式,逐渐内化为本人人格的组成成分,同时将社会反对的行为模式内化为本人良心所鞭策的力量,形成制约本人行为的动力。这样,这位少年即由原来的“自然人”得以变成为社会所接受的成员,这一过程就是社会化过程,绝大多数少年通过社会化的不断完善,能够顺利地完成社会化,但是也有少数少年,根据国外国内长期纵向研究约占30%的少年,主要由于家庭,学校等某些非社会化因素的强有力影响,而导致习得了不良行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家庭的职能作用和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可影响社会的巩固和发展,家庭通过家庭成员的密切感情联结,养育和教育的功能可以把大量违背社会规范、行为准则的不良思想和行为约束、限制或消灭在家庭范围之内,从而不致扩散到社会,因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定。家庭的这种社会控制职能之有力发挥,正是实现社会控制的最基本的力量和根源。不良的,非社会化家庭环境因素,“问题家庭”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少年品行障碍,特别是少年犯罪有关系,某些预防和治疗措施,教育和行为矫正,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家庭成员如父母亲与学校社区等共同协力,才可能较好地完成。主要家庭环境因素如下:

  (1)家庭严重不和睦:《破裂家庭》如家庭内部严重矛盾,长期争吵,家庭长期处于负性情绪气氛之中,家庭主要成员的暂时或持久性的分离,甚至离婚,双亲不全家庭,单亲家庭,特别是单亲家庭往往是贫困家庭养育教育子女本有较多困难。早期研究破裂家庭在成因上的意义,如美国学者Glueck对美国500例少年罪犯与非少年犯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少年犯约有60%的人出生于破裂家庭(即双亲不全家庭),出生于非破裂家庭的少年犯约占30%,以后又有大量类似研究结果报道,但近年研究认为家庭结构与种族、性别、犯罪类别,社区等多种因素有关,其重要性并不像Glueck所估计的那么重要。

  (2)缺乏爱的,温暖的亲子关系:Bolwly(1969)早就提出儿童时期亲子关系的重大意义,它对儿童在今后心身健康发展和正常社会关系的确立,有很大作用和影响。各国学者研究结果都一致提示,缺乏亲密的亲子相互关系,孩子与双亲缺乏情感的认同,缺乏亲密感情交流,孩子不认同于双亲角色,与少年犯罪形成有密切关联性。Mccord等(1982)对生长于破裂家庭的5~15岁孩子,做了长达30年追踪研究,结果现破裂家庭中生长的孩子中,生长于缺少母爱之家的男孩子以后发生少年犯罪的占61.8%;而生长于有母爱之家的,则在以后产生少年犯罪的只占21.6%。这说明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破裂家庭,而在于母亲对孩子是否存在密切的、眷爱的关系。亲子之间眷爱的关系与上述双亲不全以及双亲监督、管教不当等因素有时难以确切地加以区分,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尚待进一步研究。

  (3)双亲对孩子缺少监督或监督无效:许多作者公认这方面原因也是重要成因之一。对孩子缺少监督指对孩子的日常活动,双亲不加限制或管束,例如孩子可以独立的活动,双亲对之完全放任自流。中国对少年犯罪原因系统调查研究(1987)表明,以家庭、学校、社会完全不予管束的少年流失群作为犯罪原因的,占极高比率(即占95%以上)。国内外不少研究都说明失去家庭和学校教育,闲散、无固定职业,游荡于社区少年发生品行障碍、少年犯罪比率较高。

  (4)双亲对孩子的管教过严或不当:双亲对孩子采取过分严苛、粗暴的管教态度,如过严的惩罚和体罚,这在国内外学者研究都一致公认是对品行障碍、少年犯罪行为形成是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外学者研究还发现父亲或母亲一方严管,而另一方偏袒或者在管教上前后采取宽严不一致的方式,都会对孩子产生严重后果。过分娇惯,过分保护方式也会在形成反社会行为上有较大影响。

  (5)不良的社会交往: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周围人的行为、父母举止、媒体宣传内容都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行为。违法犯罪少年多数在开始时并没有明显犯罪意图或动机,而是在社会交往中受了坏伙伴、朋友的引诱或电视中暴力镜头、色情书刊和电视内容的影响,才产生违法动机和参与违法犯罪活动,导致性攻击和性犯罪的。所以不良的社会交往,往往是促使少年品行障碍及其严重类型犯罪动机的中介因素。这说明亚文化圈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在局部文化的范围内,同伴或同龄人往往会存在相同的价值观和判断是非的标准。正确的引导会成为人称赞的“学雷锋小组”、“助人为乐小分队”;不正确引导则会出现集体吸烟、破坏、打架、敲诈、偷窃等团伙。学习差的同学会有相同的学习观,品行问题在这些学生会出现较多,出现社会不可接受的行为,且加剧学习下降,使其在同伴中的威信下降。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其他同学关注信息:免费资料申请>> 咨询师通关培训>>  心理咨询师总站>>

分享到:

特别说明:原创文章,合作媒体欢迎转载,转载品行障碍的症状及治疗请注明出处。非合作媒体不得转载,勤思心理学网版权所有!您可以从以下分类找到更多信息:心理咨询 变态心理 心理疾病
内容合作联系电话:010-52661371 。
责任编辑:iqinsi-lys
上一篇人格障碍的症状及治疗    下一篇:怎样自我改善强迫症?

课程安排

课程类型 热门班型 详情 授课方式 优惠 报名流程
心理咨询师经典辅导班 1280 视频或面授 限时优惠
心理咨询师周末面授班 3800 视频或面授 限时优惠

考研备考

头条资讯
点击排行
填写表快速申请
验证码:
姓名:
电话:
问题留言:
大功告成!我 要

高分学员经验分享

更多>>
  • 王同学

    王同学
    学心理改变生活。心理咨询师 我梦想的职业 感谢勤思助我实现梦想!

  • 李同学

    李同学
    生命中最值得投资的是自己,给自己最佳的投资是学习,合适的策略是催化剂。

  • 张同学

    张同学
    懒惰等于将自己淘汰!勤劳的蜜蜂没有时间悲哀!只要努力的学习,配合勤思的辅导没有通不过的。

推荐教材

更多>>